岭南春早,战鼓催进。1月2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广东经济的‘危’源自高质量发展不足,‘机’要靠高质量发展才能紧紧抓住。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在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接续奋斗,擂起新时代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鼓,奏响广东奋进新征程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实现广东现代化建设新的跨越。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过去几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率先开展质量比对提升行动,率先设立省级政府质量奖……在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广东连续7年获评最高等级a级。广州、深圳质量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广东依靠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谱写“粤”来“粤”好的质量华章。
质量强省——制造业当家的“奠基石”
驱车沿着珠三角环线高速疾驰,沿路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流通顺畅……南粤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
制造业是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毫无疑问,广东制造的先进性取决于其质量先进性,来源于其制度先进性。
协调机制——高位推动质量工作。一个省长、4个副省长、34个厅局一把手,这是广东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组成。从1997年建立质量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到如今的“齐抓共管”,广东将质量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一把手”工程,21个地市先后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或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工作。
考核机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2013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广东立即跟进,当年就开展了省对地级以上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同时通报广东省纪委监委和广东省委组织部,作为对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目前,全省21个地市均建立了市对县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机制。
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自2013年起,广东连续3年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20年9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省财政出资5亿元率先设立省质量提升发展基金,为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质量工作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围绕“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质量强省工作助力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近年来,广东制造业各项质量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目前,广东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16万亿元大关,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拥有70余万户制造业企业法人和一大批优质企业、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了华为、广汽、美的、比亚迪、广药、格力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
质量提升——高成本对冲的“增长极”
近几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广东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
创新开展产品质量“问诊治病”。广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组建了8家省级“产品医院”,建立由600多名产品质量技术专家组成的产品“问诊治病”专家库,建立质量问题“诊治”帮扶机制,助推中小微企业解决质量技术短板。全省累计比对产品860批次,开展共性问题质量攻关282项,制修订各类标准156项。
大力推动生产企业“强身健体”。选择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瞄准国际一流目标,引入产品“同寿命”设计理念,组织专家对企业产品、标准、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等要素进行全面诊治、优化,量身定制企业标准和最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产品质量高线不断拉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重点产品“双比对双提升”。对标对表优质产品查找质量差距,实现质量跨越式提升。全省累计对62类重点产品(行业)开展质量比对研究,推动制修订标准49项,协助企业申请专利2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2个,实施关键共性问题攻关286项。
树立质量标杆垂范引领。2022年,美的集团凭借“五全五数”质量管理模式获得中国质量奖,这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美的集团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将这套质量管理模式延伸至200多家控股子公司、上下游40多个细分行业、1000多家企业和5000多家供应商,统一了质量管理标准。在广东,像美的集团一样的质量标杆越来越多。2022年,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推动在更多领域树立质量标杆。截至目前,已完成七届评选。
广东全面强化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协同推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质量创新已成为优秀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累计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航向灯”
佛山禅城南庄被称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曾使这里常年见不到蓝天白云。为破解困局,佛山陶瓷行业34家企业成立了众陶联,牵头或参与制定了6项国家标准、16项团体标准,研制企业标准183项,100%覆盖供应链服务平台。标准链推动转型升级。如今,全球每10块瓷砖中就有6块产自中国,而佛山陶瓷出口占全国的61%。
转型的故事,在广东频频上演。存量提质与增量优质,二者缺一不可。
广东是外贸大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较大。为此,广东强化“三方面”工作。第一,强化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并将“先进标准增长率”纳入对各地市政府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第二,强化先进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实施了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13个产业的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第三,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交流合作。国家标准委和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研制三地互联互通急需的“湾区标准”。制定首批70项“湾区标准”,推行“湾区认证”,成为大湾区质量体制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广东标准”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正在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标准。广东省相关部门也在助推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形成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领跑产品、领跑企业、领跑行业。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广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着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广东制造”风华正茂,“质量强省”韶光异彩。